第15回印光法师下册。 (第4/10页)
通俗易懂。
大云先载,悦可众心,书册续刊,永传遍界。光庸劣无能,曷胜景仰,谨为序引,以助流通云。
《大云》佛刊上先为登载,众人欢喜赞悦,这本《心经浅解》,永远流传,周遍法界。我平庸无能,不胜景仰,写个序文来帮助流通。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缘起序
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由时节因缘而为发起,故古德云,时节若至,其理自彰。诚然诚然。(光)以庸劣百无一能,寄食普陀山法雨寺三十二年。
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时节因缘而为发起,所以古德说:时节因缘如果成熟,真理自然彰显。确实如此,确实如此。我平庸卑劣,百无一能,挂单吃住在普陀山法雨寺三十二年。
昔阅普陀志,见其所载,皆属道场废兴,以及种种寻常等事。至于观音大士往劫本迹事理,以及此方感应因缘,悉皆阙略,不禁令人长叹。
过去阅读《普陀山志》,见到其中所记载的,都属于道场的废兴,以及种种平常的事情。至于观音大士过去劫中的本地垂迹事理,以及此方的感应因缘,全都没有记载,不禁令人长叹。
民国六年,王采臣,周孝怀,陈锡周,三居士来山见访。王周谓普陀为观音大士圣道场地,中外景仰,何可久撤讲筵,忍令法道寂寞乎。祈师发心讲经,我等当为筹备道粮,(光)以固陋力辞。
民国六年,王采臣,周孝怀,陈锡周,三位居士来普陀山拜访我。王采臣、周孝怀二位居士说:普陀山是观音大士的圣道场地,中外景仰,怎可长久撤去讲经弘法的场所,忍心使法道寂寞呢?祈盼师父发心讲经,我们来筹备办道的资粮,我以浅陋加以推辞。
锡周则曰,山志久未修,板已模糊,师若肯修,我当刊刻。(光)曰,此事颇不容易,若照旧例,则文人皆能为之。
陈锡周说:《普陀山志》很久没有修订了,书板已经模糊,师父如果肯修订,我来刊印刻板。我说:这件事不太容易,如果依照旧例,那么一般文人都能做到。
若将大士往劫本迹修证,及此方感应事迹,一一略叙大端。令阅者咸知大士恩周沙界,慈济无疆,从兹发起正信,身心归依,近获人天之福,远证菩提之果者,非遍阅大藏,备考群籍不可。
如果将大士往劫之中,本地垂迹的修证,以及此方感应的事迹,一一大略叙述出来。令阅读的人都知道大士之恩,周遍多如恒河沙数的世界,慈悲济度,无有疆界,从此发起正信,身心归依,近的来说,获得人天之福;远的来说,证得菩提之果的话,那非要遍阅大藏经,备考诸多典籍不可。
若不发挥大士本迹感应诸事理,则成遗主志宾,舍本逐末,与寻常山经水志何异。何以显普陀为大士应化道场,又何以显大士为法界众生之大慈悲父母,而与娑婆众生,因缘最深也。
如果不发挥大士本迹感应的诸多事理,就成为遗忘主人,志在宾客,舍本逐末,与平常的山经水志有什么不同呢?用什么来显示普陀山是大士的应化道场,又用什么来显示大士是法界众生的大慈悲父母,因而与娑婆世界众生,因缘最深呢?
然(光)以宿业,致令心无知识,目等盲瞽,尚须忏悔一二年,待其业消智朗,障尽目明时,当不惜身命,勉令成就。如其业重,不能感格,当往江西,求黎端甫居士,代为了此公案。
然而我因为宿业,致使心中没有知识,眼睛等同盲人,还须要忏悔一二年,等待业消智朗,障尽目明的时候,当会不惜身命,努力成就这件事。如果业深障重,不能有所感应,(你)应当前往江西,找黎端甫居士,代我来了结这桩事。
此公学贯儒释,笔超侪 ( chá i ) 伍,必能发挥大士之慈悲心迹也。次年徐蔚如居士,以文钞印行,致不加详察者,谬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