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二十六 (第5/7页)

好书推荐: 玄舞九变

会杀业消除而风俗淳厚,神人和谐而天下太平了。

诸恶莫作二句,乃三世诸佛之略戒经,切勿浅视,当从举心动念处审察。若能推致其极,尚可以上成佛道,况其余福慧果位乎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二句,是三世诸佛戒经的要略,千万不要粗浅的看待,应当从举心动念之处来自我审察。这两句话如果推到极致,尚且可以上成佛道,何况其余的福慧果位呢?

佛于大乘经中屡言之,非出于阴骘文,乃文昌帝君引用佛经耳。其余修持净业之说,文钞中具说之,此不详书。

这两句话,佛在大乘经中多次说到,并不是出自于《阴骘文》,而是文昌帝君引用佛经里面的话。其余修持净业的言说,在《文钞》中已经具体的说过了,此处不再详说。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若不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依怙而常念之,则祸患之来,或所不测,及其卒遇,徒唤奈何。

现今的世道,是个患难的世道,如果不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依怙,而常常的称念,那么祸患或许会在没有预料到的时候来临,一旦突然遇到,徒然叫唤又有什么办法呢?

倘能预先持念,必有冥为转移。况生死到来,人各有此日,故宜常作临终想,则一切非分之妄想,与不能资之以了生死之诸法门,自不致力驰骛,而令此决定仗之可了生死之法荒疏不修也。愿汝夫妻父子,同不以光言为迂腐,则幸甚。

倘若能够预先就持念佛菩萨名号,那么祸患必定能在冥冥之中转移。何况生死到来,每个人都有这一天,所以应当常常作临终时刻来观想,那么一切非分的妄想,自然会停止奔驰;自然不会去盲目跟随一切不能帮助我们了生死的法门,从而荒废疏忽了这个决定可以了生死的法门啊。愿你们夫妻父子,都不觉得我的话迂腐,那么就很庆幸了。

末世众生,根机陋劣,不依净土法门,决定无由了脱。

末世的众生,根机陋劣,不依靠净土法门,决定没有办法了脱生死。

一班好高务胜者,多多越分自命,觉得禅教之理性渊深,遂不以净土为事。从兹弃佛力而仗自力,弄到结局时,皆成种远因而了不得其实益耳。

有一班好高务胜的人,大多是超越本分自命甚高,觉得禅宗的义理广博深邃,于是不修持净土法门。从此放弃佛力而依仗自力,到了最后,都只是种下了未来得渡的远因,而全然没有得到实际的利益啊。

智本与汝夫妇也,汝能实行,彼久而久之,则相观而化,固无所用其忧虑也。谭碧云之着急,不独彼一人独犯此病,一切学佛之人,多多皆犯此病,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谓得。

智本与你是夫妻关系,只要你能够真实行持,她在身边看得久了,也会逐渐被感化的,因此不要太过忧虑。谭碧云急于想修行证果这样的毛病,不但他一个人犯,学佛的人中有很多都犯这种毛病。一旦有了这种病,不是会招感来魔境,便是会犯还没得到(某种境界或果证)就说已经得到的大妄语。

须知心本是佛,由烦恼未除,枉作众生,但能使烦恼消灭,本具佛性自然显现。如磨镜然,止期垢净,勿虑无光。如医目然,但能去翳,自复本明。

须知我们的真心本来是佛,由于烦恼没有断除,所以枉作了众生。只要能使烦恼消灭,我们本具的佛性自然会显现。就好像磨镜一样,只需要期望尘垢磨干净,而不需要忧虑镜子没有光亮。又像治疗眼病一样,只要能去掉遮挡眼球的眼翳,眼睛自然会恢复本来的光明。

若于垢未净,翳未去时,即欲大发光明,曷可得乎。若发,便是妖魔所现,决非镜目之真正光明也。凡初发心人,俱宜以此意告之。

如果尘垢没有磨干净,眼翳没有去除,就想让镜子或眼睛大放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