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五十二 (第5/9页)

好书推荐: 精真之马 道門入侵

须知道世上的刀兵大劫,都是由于宿世的杀业所招感来的。如果没有杀业,纵然身遇贼寇,他也会起善心,不加杀害。又何况还有瘟疫、水、火、诸多天灾人祸的横事,而戒杀放生的人绝少遭遇。

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然鳏寡等虽深可矜悯,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立见登鼎俎 (z u) 以充口腹矣。

所以知道护生,原本是救护自己。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困苦孤独、贫穷患难的人,也应当随分随力来进行救济。哪里说戒杀放生的人,绝对不作这项功德呢?然而苦难之人虽然实在怜悯,尚且还没有到死亡的地步。动物如果不马上进行救护赎命,立刻就被人烹煮并吃掉了!

又曰,物类无尽,能放几何。

又说:动物无穷无尽,能够放生多少呢?

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

回答:必须知放生这一件事,实际是为了号召同人们,一起来保护动物生命的殊胜善心。企盼他们体会放生的意义,心中升起恻然之情,不忍心去吃。既然不吃,那么捕捉的人就没有了。使得水陆空行一切众生,自在飞翔、行走、游泳于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就成为不放生的普放了。这不就是所说的“以天下而为池”吗?

纵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不止一人乎。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圞 (lu án ) ,夫妻偕老之缘。

即使不能每个人都这样,而只要有一个人不忍心吃肉,那么无量的水陆生命,就得以免除杀害,何况还不止一个人呢?又为现在未来一切的放生护生的同人们,断除鳏寡孤独、贫穷患难的原因。创造了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聚、夫妻偕老的机缘。

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乎。

正是因为预先进行救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远不遭鳏寡孤独等苦。长时享受长寿富足等乐。这不就是所说的“罄域中而蒙福”吗?怎么可以漠然置之。请您好好审察思考。戒杀放生,说到底也是为人类自身谋福祉,如果认为只是为了动物,不是颠倒了事情的轻重缓急嘛。

南浔极乐寺外,向有放生池,以磡未全砌,遂致坍塌。兼复多年未浚,淤泥充满。每有善士就河放生。虽发善心,生难获益。

南浔极乐寺外,一向有放生池,因为堤岸未能全部修砌好,导致坍塌。又加上多年没有疏浚,淤泥充满。每当有善心人士在河里放生。虽然发了善心,被放的生命却难以获益。

其旦蒙放而暮复遭捕者,当居多半。若近大江,则固宜放之江中,小河则断非所宜。园林大师心有不忍,拟欲深浚其池,外筑围墙以为防护。俾放生有地,而盗捕无由。其意亦良厚矣。

它们早上被放,晚上却再次被捕获,应在一多半。如果临近大江,则应当把它们放生在江中,(放生在)小河是很不应该的。园林大师心有不忍,打算深深地疏浚放生池,并在外面砌筑围墙来防护。使得放生有个处所,而盗捕的人没有了途径。他的用意也是非常善良纯厚啊。

尚未开工,适普陀觉三大师至,一见即志道相契。旋以寺事付托,而己则放下万缘,专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