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四十九 (第4/8页)

应当追随远公大师、智者大师、永明大师、莲池大师等诸大祖师,专一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这一个法门。

书至此,有傍不甘者呵曰,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妙性圆明,离诸名相。安用汝许多落索,分疆立界为。

书写到这个地方,身旁有不服气的人呵斥说:“佛法广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虚空,微妙心性圆满明净体,远离种种分别名相,哪里需要你用这许多的言语落索,分判疆界呢。”

予应之曰,妙性虽离名相,名相岂碍妙性。虚空法界虽无疆界,疆界岂碍虚空法界。吾欲舍东往西,必须定南辨北。庶几方向不迷,措足有地。又恐己见错谬,欲请正于达人。是跛夫之路程,非轮王之舆版(舆版即地舆图)。若夫通方开士,过量大人,世法全是佛法,业道无非佛道。祖意教理,佛经禅录,本自融通,有何混滥。尽吾之智,不能测其境界。竭吾之力,不能窥其藩篱。吾之鄙论,姑就吾之鄙机言耳。子何以迦楼罗王之飞腾,用责于蠓螟蚊蚋,而令其齐驱也哉。

我回答说:“微妙的心性虽然是远离分别名相,可是名相岂能够障碍微妙心性呢?如虚空一样的法界虽然没有疆界分别,可是疆界分别岂能够妨碍法界呢?我想要舍离东土往生西方,所以必须要辨明南北,这样才可以不致迷失方向,才使举足动步正确。我又怕自己的见解错误差谬,因此,想向通达之人请教。这是像我一样跛足之凡夫应该走的路,不是转轮圣王应走的路啊(舆版就是地舆图)。如果是通达方略、开明的人士,是过于凡人之量的圣贤大人,他们认为一切的世间法全部都是佛法,众生的业道无非是佛道。他们认为祖师之意,教观之理,佛陀之经,禅宗之语,本来就是圆融贯通,有何可以混滥间杂。就算穷尽我的智慧,也不能够测度他们的境界;就算竭尽我的力量,不能够窥视探他们的门墙藩篱。所以我说鄙漏的言论,本来就是根据我鄙陋的根机而言。你怎么将迦楼罗王高飞远走的能力,用于责难昆虫蚊子,而期望让他们并驾齐驱呢?”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

孝顺之道,广大无边。它能轨范天地,塑造圣贤。古代帝王修之以成就至善之德,释迦如来乘之以证得觉悟之道。所以儒家的《孝经》说:“孝道,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民的行为准则。”佛陀在《梵网菩萨戒经》开示:“应当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乃是至道之法,孝名之为戒,也名之为制止。”所以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以孝顺为根本啊。

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每见出家释子,辄随己臆见,肆其谤讟,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无不重孝。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

无奈世间凡夫俗子,只知道行孝的明显形迹,而不知道尽孝道的最高境界。每次看到佛门的出家人,立即就随着自己主观的看法,肆意毁谤责备出家人,说他们不孝父母,和放荡之子、忤逆之徒没什么区别。却不知道世间法重视孝道,出世间法也不是不重视孝道。因为世间所谓的孝道,是有外在的形迹可以遵循。而佛家所谓的孝道,是比较简略于形迹而专门致力于根本。有形迹可循的孝道,很明显而且容易看到;专心致力于根本的孝道,那就非常隐晦而且难以明了。

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