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二十二 (第4/6页)

宜自详审。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

你应当自我详察自己的根性。另外,志诚恳切念佛,也是消除躁妄魔境的一个高妙的方法。只要尽心竭力地修行,就非常幸运了。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得预楞严法会,何胜庆幸。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

得以参预楞严法会,何等庆幸。观想念佛这个方法,如果不是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没有躁动妄想,欲求速成的心,有镇定不移之志的人,修持它,则损多益少。

至于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也。

至于实相念佛,这是一代时教,一切法门的通途妙行。如天台宗的止观、禅宗的参究向上等都是,也就是念自性天真之佛啊。

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何以言之,最初征心辨见,唯恐以妄为真,错认消息。迨其悟后,则示以阴入界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乃知法法头头,咸属实相。

《楞严经》,实在是念实相佛的最切要之法。同时也是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这一法门的无上的大教。为何这样说呢?经文开头,七处征心,十番辨见,唯恐我们以妄心错为真心,错认消息。等到我们开悟之后,就显示五阴、六入、十八界、七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才知道法法头头,都是属于实相。

既悟实相,则觅阴入界大之相,了无可得。而亦不妨阴入界大行布罗列。所示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之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以至七趣因果,四圣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显示于实相理,顺背迷悟之所以耳。

既然悟入实相,那么求觅五阴、六入、十八界、七大之形相,就了不可得。而也不妨五阴、六入、十八界、七大等法,行布排列。经中所显示的二十五圆通。除了大势至圆通,正属于持名念佛,兼其余三种念佛之外。其余的圆通,都为念实相佛的法门。以至七趣( 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仙、天---- 七趣 )的因果,四圣的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是显示实相理,随顺背离,迷惑觉悟的所以然罢了。

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赞。

如此来念实相佛,说说似乎很容易,修之证之实在是难中之难。如果不是再来的法身大士,谁能当生亲证?正因为实相念佛一法,实证非常困难,所以特别赞叹和劝导众生修持持名念佛的法门。

了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者,无有是处。

如果懂得这些道理,而仍想靠自己的力量断惑证真,恢复本有的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的人,实在无可救药了。

以实相遍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

因为实相涵盖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的一大法门。

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能得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之果报,犹其上焉者。了生脱死一事,岂可以志大言大而成办乎哉。

对于持名念佛,如能认识到它当体便是实相,那么所得到的利益就非常宏大深远。舍弃持名念佛而专修实相念佛,则一万人之中难得有一两个实证者。能得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人的果报,犹然是上等人。了生脱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