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二十二 (第3/6页)
情况吧!这是就常途通论来说的。必须知道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例如净业已经成就的人,色身还没有死而神识显现在净土。恶业深重的人,人卧病在床而神识受罚在幽冥。寿命虽然还没有尽,神识已经去投生了。等到将要受生,方才全体心神附在受生的胎体之上。这个道理固然是有但很少出现。应当以有代为受胎的代识,做为常规多数的情况。
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
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然在迷,其业力不可思议的地方,正是心力不可思议的地方,也是诸佛神通道力不可思议的地方。
光近十余年,目力不堪为用,故于经论不能广引以证。然其理固非妄出臆见,以取罪戾也。
我近十多年来,眼睛不好,不能承受过多地使用,所以对于经论,不能广泛引用来加以证明。然而这个道理,并非随便出自我的主观臆见,来自取罪过的。
死生,众生之大事。因果,教化之大权。愿阁下不惜广长舌,以因果报应为转烦恼生死,成菩提涅盘之一助。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
死生,是众生的大事。因果,是教化的根本。愿阁下你不惜广长舌,以因果报应作为转烦恼生死,成菩提涅盘的一个助力。那么法门和众生就太幸运了!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
念佛法门大略有四种念佛方法,所谓持名念佛、观相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
这四种念佛方法中,只有持名念佛这个方法,统摄的根机最普遍,修行下手最容易,不至于着魔。
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着。既不取着,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
如果想作观想,必须先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以及内心清净则佛境现前,这些境界不是从心外来的,全体只是心的变现,内心不生执着。既然心不取相执着,那么境界更加深妙殊胜,心也会更加精诚专一。
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
能这样去做,则观想的利益确实不小。如果观想的境界不熟悉,理路不清晰。凭借躁动妄想的心急切地希望境界现前。这样做心和境全体是虚妄,与佛与真心都不相应,就会埋伏下魔胎。
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
因为有这个非常想看到境界的妄想,心也更加躁动不安,一定会惹起多生多劫的冤亲债主,变作你想看到的境界。既然最初因地发心不真实,到这个时候怎么能辨别这是魔业所变现的境界呢?于是内心生起大欢喜心,情不自禁,不得安定,则魔就来附体,丧心病狂。纵然是活佛现身救度你,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飏,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
修行必须掂量自己的根性,量力而行,不要一味地好高骛远,导致想求取利益反而招致损害。善导和尚说:“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祖师就怕我们或许不善用心,着魔发狂,堕入魔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