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第129集《妙法莲华经》 (第2/8页)

”就是说明常不轻菩萨示现教化过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这地方有两科。

辛一、初标时节人名

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整个<常不轻菩萨品>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增上慢人,一个是常不轻菩萨,我们看经文就知道。在第一尊的威音王如来灭度以后,接着正法灭度。正法灭度就宣告圣道的功德已经羸弱了,取而代之进入像法时代,像法时代就是戒定成就了。那么在这个像法时代,当时的环境,“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这增上慢的僧团,就是修学小乘法而持戒修定,稍有成就而得少为足的这些比丘,他们的因缘,弘化广泛,信众甚多,掌握了整个佛法的话语权,有大势力。

就在这个时代,有一个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常不轻菩萨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的一个前身。他当时示现的阶位就是一念随喜,就是五品观行位的初品,初品的初心。常不轻菩萨是一个教化者。那被教化者是谁呢?增上慢人。

增上慢人,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蕅益大师说,增上慢人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秉受权法修学。这个权法主要指的是小乘法,二乘的声闻法。第二个,微有所得,不知位次。他也是很精进,在事修上能够持戒修定,但是他没有如法地学习教法,所以他误认四禅为四果。蕅益大师说,“此等即是无闻比丘之流”。他不知道修学次第,就把自己的禅定当成果证。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妄生满足之想。他把这个禅定当果证以后,就认为自己已经所作皆办了,就不思进取了。

那么这种人有什么问题呢?由有法执,而生高慢,而且思想偏差,就很难教化。诸位!我们回忆一下前面的迹门,佛陀正说的时候。舍利弗殷勤三请,本来佛陀是要开权显实的说法,这个时候突然间五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当众退席!我们看佛陀的反应,佛陀是默然,没有禁止。等到这些增上慢人离开以后,佛陀讲了一句话说:“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就是,他们的退席,佛陀认同,因为他们很难教化。

你是一张白纸,你是一个愚痴的众生,那你顶多就是愚痴,至少你是零分。但是你学佛法产生偏差,产生法执,那叫邪见。邪见对正法是有排斥性的,这种人是很难教化的。所以,你宁可去教化一个一张白纸、整天放逸的众生,你也很难去教化一个学佛当中产生思想偏差的增上慢人。连佛陀都觉得你们退席是正确的,因为你们在这里听《法华经》,你们不但没有好处,没准你还毁谤,所以退席是对的,就是“退亦佳矣”。

所以这个时候,也就是说,增上慢人,你已经很难用正规的方式去教育他,就是佛陀用正规的方式都没办法教化他——大家坐在这里,我跟你讲整部《法华经》,他已经没办法教化。所以只能用非正规的方式去刺激他,就只能这个方法。这一点我们先说明一下。常不轻菩萨所面对的所缘境是增上慢人,这是很难教化的一些众生。

辛二、征释不轻之名 分二:壬一、不轻之行;壬二、得名之由

我们看辛二的“征释不轻之名”,就征问跟解释常不轻菩萨得名的由来。

壬一、不轻之行

先看第一段的“不轻之行”,常不轻菩萨的修学内容。

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得大势!佛陀招呼了一声大势至菩萨:这位菩萨是什么因缘而名为常不轻菩萨呢?

佛陀就自己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