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12集《妙法莲华经》 (第3/9页)
没法改变的,所以解决之道只有一个,就是离开它。
这样子一种很强烈的对立法门,就是我们的生命只有两个选择,没有什么中道:一个,你到痛苦的三界去;第二个,你到涅盘的寂静去。你只有两种选择,你要选出其中一个。所以,这样子的法虽然是很重,但是对我们凡夫的破障的确有它的效果。这个是渐教的第一道,佛陀开的第一道药,就是苦谛的思惟,这是阿含时。
当然,这个把粗重的烦恼给调伏了。原来生命不能追求快乐,生命只能追求寂静。因为快乐跟痛苦这两个是兄弟,有快乐一定会有痛苦。我们不喜欢痛苦,我们只好放弃快乐,追求寂静。这是阿含经的观念。
己五、见菩萨行行瑞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
一个凡夫,经过前面阿含时无常无我的这种粗猛的药来调伏爱取以后,他心中的障碍就寂静很多了,所以佛陀就慢慢地开始把一些功德法开显出来。在整个光明当中,又见到诸菩萨摩诃萨。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佛陀开始讲方等、般若的大乘法门了。
大乘法门当中,佛陀讲出三个重点:
第一个,种种因缘。就是讲发菩提心。当然,大乘佛法一定要有成佛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两个愿望,而不只是追求寂静而已了。因为一个人的障碍一破了以后,他的心胸会比较开阔,志向也比较高尚。
当然,发菩提心也是有不同,因为每一个人根机不同。这个地方有两种差别:
第一种是悲增上菩萨。他对四弘誓愿里面“众生无边誓愿度”特别有感受。你跟他说,你要发菩提心,因为“佛道无上誓愿成”,他没感觉。你说,你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因为众生很痛苦,这些众生都是你过去的母亲。哦,他有感觉了,他要发菩提心了。
第二种人是,你讲众生很痛苦,他有感觉,但不是那么强。你说,你修行你可以成就佛陀的功德,欸,他发菩提心了。
所以菩提心有两种因缘:一种是悲增上。悲增上的发菩提心是“悲众生苦,哀圣教衰”。也就是说它整个目标是以下化众生来带动他。第二种的发菩提心是智增上,他是所谓的“闻法欢喜,见佛神变”,他对佛跟法的功德产生好乐而发菩提心。这个就是所谓的“种种因缘”。佛陀用种种的因缘来启动他的菩提心。
,!
第二个,光发心是不够的,你还得要有智慧来正确地观察人生。所以怎么样呢?“种种信解”,对大乘的空性——当然大乘的空性比前面小乘的空性更加的开阔圆满——你要对大乘的空性有信解。
第三个,种种相貌。你这个菩提心跟大乘的空正见结合,就生起各式各样的六度的相貌出来。以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来成就大乘的菩萨道。
我们看佛陀在阿含时,他破障的时候,他的空性是下的一个很猛烈的药,叫做“灭色取空”。就是他把整个三界的因缘,全部否定了。
诸位!世间再好的东西,你只要讲两句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个东西就没有价值了。第一个它是无常败坏,第二个它是不可管控,你不能管控它的。它怎么变,你说了不算,这个东西你会想要吗?你不会想要。因为我们对快乐的基本诉求是它必须要安稳,它必须要在我的控制范围。所以佛陀讲阿含经的时候的空是灭色取空。
但是,佛陀到了菩萨道的时候的空,他讲“缘起性空”,这个就有包容性了,就是我并没有空掉外境。其实从方等、般若的角度,它的空认为说,其实三界没有错,咱们可不要把所有的过失都推给三界。是我们有攀缘心,你怪三界干什么呢?所以它空是怎么样?他是开始内观,空掉自己的有所得。所以大乘的空,它观一切法空而不坏诸法的假名、假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