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20集《妙法莲华经》 (第3/8页)

陀、菩萨,这种名言会让你产生智慧,那是佛陀的名言、祖师的名言。假观的名言不是一般的名言,那是会增上的。

【学员】是。弟子这边的问题是说,因为前面会有一个空观的基础,所以当我在提这个名言的时候,我是不是不能跳过空观那一段?

【师父】对,不能跳过空观。

【学员】我会有一个明了性,有一个明了性在那边思惟道理。那如果我思惟的过程里面,思惟思惟我有一点丧失了那个觉知、那个明了性,我变成好像隔一段时间才突然醒过来,说:啊,我刚才思惟这个名言的时候,好像丧失了那个明了性。

【师父答疑】你怎么会丧失明了性?你没有明了性你也不会思考了。明了性不可能丧失。你看阿罗汉就没有明了性,阿罗汉就是空、无相、无愿,他整天就是也不起烦恼,也不发愿求生。什么发愿,什么成佛,他什么都没有,那就是丧失明了性了。你凡夫怎么会丧失明了性?不可能,你也没那个本事丧失。丧失也要有点功力呀,是吧?不可能丧失明了性。我们是明了性跟妄想打成一片,那个明了性就是一种妄想的明了性。

我们凡夫你不要怕丧失明了性,一般老参比较有可能。老参空观修得太厉害,尤其那个修无常断灭空观的人,明了性会破坏。但你一个初学者,你不要担心丧失明了性。你担心有没有离相,这个比较重要。

【学员提问】请问我们怎么操作会变成灭相而不是离相?

【师父答疑】灭相就是说,这个人,比方说你儿子或者你女儿,他跟你的业缘太深了,你怎么离都没办法离。你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有用!他就深深地烙在你心中,挥之不去。我没办法离,我可以把所有东西都离开,儿子女儿我离不开!好,那就要“治乱世用重典”。佛法也有权法,观察它无常无我,它是痛苦的,它是不能掌控的,你只能用一种断灭式的法来面对这个影像。

但是我提醒大家,这个偶一为之。这个影像你用一种不净、苦、无常、无我,你把所有不好的名言都加在这个影像,它的确会消失掉。你要知道,我们的心性有一种情况,我们喜欢快乐。那我们一般为什么会喜欢跟影像互动呢?我们认为它会给我快乐,我们一般一厢情愿。那佛陀说,不对!它是不净的,是苦的,是无常无我的。那我们凡夫会弄假成真,我们会把人生影像当做常乐我净。那么你通过不净、苦、无常、无我,你去观察某一个你特别喜欢的影像,这个影像观久了以后,你看到它会害怕,会厌恶,甚至于逃避。没关系,偶一为之可以。通过这种四念处的诃责,这个影像会慢慢地在你的心中远离,慢慢远离。但是这样子只能够偶一为之,如果弄多了会伤害菩提心。但是你没办法,你治乱世用重典,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情,你真的离不开这个影像,那你只好把四念处搬出来,对治止观。当然我再强调,偶一为之,这个不是常法,但是你用得刚好,是可以。

,!

我们看第三个。

【学员提问】三,等觉菩萨和佛陀的差别,只是差一个成佛的因缘,这是要自己创造还是等待?

【师父答疑】因缘所生法没有等待的,那是凡夫才在等待了,都是要去创造。

不过诸位!我们是这样:我们成佛之道,前半段的因缘跟后半段的因缘不太一样。前半段的因缘,我们一般是偏重在上求佛道,所以我们在相状、造作的因缘的时候,比较以佛道、以净土为操作的对象。就是我们一开始会跟佛结缘。懂吗?就是从凡夫到初地,你的所观境只能是佛陀,只能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众生的相状要远离。刚开始是这样子,没办法,因为众生相对你来说是熟境界。

到了初地以后就不一样了。生命改变了,从上求佛道为主轴的空假中三观,会转成以下化众生为主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