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5页)

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大意是说,要稳住我们的心神,增加自己的定力、意志力,就要清楚我们心中的明镜,要克服不良心态、习气、执着。

《止观•五》:“广施法网之目,捕心行之鸟。” 大意是说,对于我们不良的心理状态,就要学习和摸索各种对治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克服甚至避免心理危机。

2007年6月30日发布于搜狐博客

36、自相惑与共相惑

36、自相惑与共相惑

一位朋友问:“观诸法自相共相”,敬请郭老师指点。我理解不好。

所谓自相共相,事物各自的属性、形象叫做自相,而共同的属性、形象就是共相。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共相】诸法有自共二相,局于自体之相曰自相,通于他之相曰共相。” 《唯识述记•二末》:“如五蕴中,以五蕴事为自相,空无我等理为共相。”例如事物各自的形象,人各自的色受想行识,都属于自相,而“空”、“无我”、佛性之理等则是共相。

对事物的自相与共相的执迷会产生不同的烦恼,我们称之为“自相惑”和“共相惑”(惑,烦恼的意思)。《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自相惑•共相惑】指对自相或共相所起的惑。自相惑指迷于色声等各法之自相的烦恼。又称自相烦恼。共相惑是缘诸法共通之苦、空、无常、无我等共相而起的惑。略称共惑。”大意是说,自相惑,又称自相烦恼,指迷于事物的色、声等自相的烦恼。而共相惑,略称共惑,是对苦、空、无常、无我、佛性之理等共相不清楚而生起的烦恼。

《俱舍论》卷二十认为自相惑有贪、嗔、慢(傲慢)三种。《大毗婆沙论》卷五十八认为还包括另加嫉(嫉妒)、悭(吝啬)两种而成五种。这五种烦恼习气都是因为迷于事物的自相而导致的。《俱舍论》卷二十认为共相惑有见(邪见)、疑、痴等烦恼,均是因为不相信、不清楚无常、佛性等共相道理而导致的。

因此,清楚自相与共相的道理,可进一步使我们从根本上清楚烦恼习气产生的原因,这对我们去除烦恼习气有一定的帮助。

2007年6月30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 想看书来

37、空生妙用的“变易生死”

37、空生妙用的“变易生死”

一位朋友问:凡心都从心中过,从无形、微观上过,不要让它产生有形的东西、言行,在此基础上生出善心善行,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生死吧。

以下做参考。问题中提到的应该属于某种意义上的生死,其身体称为“变易身”。

从无(空)到妙有的过程,一般在佛家称为“变易生死”。又据《大乘义章》所述,“变易生死”有“事识之变易”与“妄识中之变易”之别。事识中之变易生死,是指于六识(意识)中,缘照无漏所受之果报,即修持意识转为功德的果报;妄识中之变易生死,系指于第七识(我执识)中,缘照无漏所得之果报,即克除“我执”的功德果报。由上可知,克服“凡心”的“我执”达于本性之体(空、无),通过修养意识而增加妙用功德之行,从这个意义上说,都是“变易生死”的过程。

2007年7月1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8、做秀的修心是什么样子?

38、做秀的修心是什么样子?

一位朋友在博文《更大的福智资粮》中问:“只要你真实地而不是做秀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请教斑竹,这句话中的做秀是哪个样子呢?谢谢指点!

以下仅供参考。所谓作(做)秀,就是走入形式化或者故意做给别人看。修养自己别人不可替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