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部分 (第2/5页)

会很大。观众们可不知道你是来救场的,他们只会根据自己看到听到的情况,对节目作出判断评价。如果今晚这个节目演出失利,损失的不仅仅是组委会的声誉,纳兰教授的声誉同样会受损。

不接受,纳兰教授毫无损失,他完全有不接受的理由。他是音乐家,本身就不是一个演员,不接受谁也不能怪罪于他。

但是纳兰教授偏偏就接受了下来,毫无怨言毫无要求的接受了下来。这样的行为,极有古人“急人所急、慷慨任侠”的风范。

叶梓对此真的是佩服不已。

后来,叶梓成为歌坛、乐坛最出名最容易请到的救场歌手、乐手、演奏家,其源头就在这一次纳兰教授的救场演出上面。

这样的行为也为将来的叶梓,带来圈里最好的人缘和最深厚的人脉关系。

这是后话。(未完待续。)

第四百章 演出结束了

纳兰教授接受了救场演出,随后便开始做演出之前的准备工作。

时间太短,将一首上百行的长诗全都背下来肯定是来不及的,不过有乐谱夹这种东西的存在,捧着朗诵完全可以。

纳兰教授拿到长诗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找人核对自己吃不准词语的发音。为了一个“di”和“de”的区别,他可以饱含深情的在你面前朗诵好几遍,只为了让你帮他判断朗诵时是用“di”好一点,还是用“de”更合适一点。

这样的纠正一直持续到晚饭之前。

晚饭之后,纳兰教授不再继续纠正读音的工作,而是一个人走到湖畔,默默的琢磨晚上的朗诵应该使用的语气、动作、声调这些具体的细节。这一项工作,一直做到了纳兰教授上台之前。

凭心而论,纳兰教授的演出并不精彩。他的朗诵激情有余,沉稳不够,节奏上也没有完全控制好,因为激动的原因声调全都是上扬的,没有高低回转之间的对比。

但是观众却非常买账。

观众们并不懂得朗诵应该如何进行,他们只知道舞台上这个很精神的小老头,极富激情的为大家朗诵了一首长诗,一首描绘云省秀美山河壮阔历史的百行长诗。

朗诵到最后,纳兰教授几乎就是在拼命的嘶喊了。他的声音劈了破了,他的眼泪顺着面颊不知不觉流了下来,混杂在他嘶哑的嗓音里,他喊出了对云省最真挚最深沉最热烈最浓郁的那份感情。

全场观众无不动容,掌声铺天盖地一般响了起来。一个身穿黑衣的中年男子大踏步冲上舞台,紧紧的拥抱了纳兰教授。这个男子正是长诗的作者——云省著名诗人一默先生。

两个大男人之间的真情流露,再次感染了现场观众。掌声再一次席卷全场。

看见眼前这一幕,叶梓心里震撼不已。

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的表现力?

纳兰教授的演出给了叶梓最好的,也是最直观的回答。

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它都是由两个方面来组成的,一是技术,二是情感。最好的艺术当然就是两者完美的集合。但是,这一点其实是个伪命题,严格来说这是无法完全做到的。也许能做到一部分,比如某一首歌,某一段舞蹈,或者是这一首歌这一段舞蹈当中的某一部分,等等。但要想完全做到……好吧,还是不要瞎想了。

所以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形式,归根到底它都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华夏人眼里不过如此。《清明上河图》带给西洋人的震撼也远远比不过毕加索或是梵高的画作。《断臂的维纳斯》永远留着残缺的身躯展示在世人面前,就连乐圣贝多芬的伟大交响曲,要想挑毛病一样可以挑出一大堆来。

等等等等。

既然完美集合是永远无法真正达成的一个伪命题,请较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