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新党的试探 (第1/2页)
在苏轼为售书给高丽一事极力抗争的时候,两位御史又出手了。
除了以往的老生常谈外,新加的罪名是苏轼兄弟追回宫里和三省下发的诏令,是不尊重天子的表现。
之前再次提及的黄河改道一事,被苏辙拦了下来。
要说这言官确实一代不如一代了,这次的指责实在水准太低了,哪怕是想看苏家笑话的人也直摇头,放弃了支援,结束了这轮攻势。
官家直接下令,将这两位无中生有的御史贬到地方去当转运判官,他们的上司御史中丞李之纯仍觉得不够,上书表示处罚太轻,最终改判到军州去了。
这明显是在气他们丢了御史的脸。
能够体现言官战力的苏辙、梁焘和刘安世那一批人,如今都身居高位,很少亲自下场了,所以台谏体系眼下都是庸人把持,以至于想谋晋升,还把自己搭进去了。
或者也可以说,从台谏都加入党争之后,大宋的言官系统便已经崩盘了。
苏过不知道在小本本上记录了多少要改进的地方,可他还没到高位,不能随时影响到赵煦,所以很多事情只能先放着。
这次的高丽人买书一事,他和苏轼的态度一样,有些书是不能卖给他国的。
要是高丽人要买的是苏轼诗集或者花间集那类书,苏过不收钱都愿意送给他们。
赵煦亲政后,并未急于表露出绍述的意图,而是依旧延续了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的执政方略。
苏过知道赵煦在等风来,但现在还不是时候,他写信给章惇,表示自己已经在争取机会了,但娘娘还在,许多事情不能做得太过。
但有人等不及了。
淮南路提点刑狱、新津人张商英,上书为蔡确鸣不平,同时表示官家既然亲政,就当继承先帝的新法,方为孝道。
张商英在熙宁变法期间,受章惇提拔,得到王安石的重用。
元佑元年,旧党上台,尽废神宗之法,张商英当时便提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示先帝陵土未干,就变更先帝之法,实为大不孝。
所以才有了司马光“以母改子”的那套歪理。
张商英愤怒地给苏轼写信,要求苏仙帮忙将他调到御史台任职,他要行“呵佛骂祖”之事,就是要无所畏惧、和司马光等人血战到底的意思。
不过这话被吕公着知道了,直接将他撵出了京城。
至于他为什么给苏轼写信,一来大家都是蜀人,新津(今成都新津区)属于蜀州,二来他和苏轼都信佛,还有诗文相酬。
不过苏轼没帮上忙,反而让吕公着知道了信的内容,使张商英被贬出朝八年。
苏过一脸狐疑地看着他爹,问道:“当初不会是爹爹将书信内容告诉吕申公的吧?”
苏轼尴尬道:“我当然不会这么做,只是收到信后,与人说起过这个事,不知怎么就传出去了。”
和苏过想的差不多,苏仙不是告密的人,但也不是能保守秘密的人。
就他那套天下都是好人的逻辑,根本就不懂看人说话这个道理。
苏过又问道:“朝廷准备怎么处理他?”
“目前还没定,”苏轼叹息道:“他这么急不可耐地跳出来,处罚肯定不会轻的。”
这点苏轼倒是看得明白。
眼下娘娘还在,朝中重臣又全是保守的旧党,肯定会拿张商英这个典型出来,杀鸡给猴看,让其他新党分子老实点。
苏过也有些头疼,才写信劝了章惇,但防不住还有别人。
不过这也是个机会,蔡确的死和张商英的上书,能让朝中重新审视新旧两党该如何相处的问题。
苏过向老爹请教:“有没有官职和我现在差不多的位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