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三 (第3/5页)

好书推荐: 玄舞九变

且作塞责之计,而妄评之。祈勿致于某君。否则撕裂践踏,或所不免。

这种知见,实在不容易破除。何况我所说的,语言支离破碎,义理很难透彻地理解。这样会更加滋长他的疑议,有损无益。想要不奉命予以回答,又恐怕你会责怪。权且就妄自评说几句,来搪塞责任。祈望你不要将这封信寄给你那位朋友。否则,或许难免要被撕碎践踏了。

若以(光)之文论,则适当其宜。若以其中所说,不是引经之文,便是宗经之义。而字又为世间至宝,被彼践踏。不但彼自获罪不浅,阁下与(光),亦复获罪不浅也。

如果就我的文章来说,那么被撕碎践踏是很合适的;然而文中的内容,不是引用经典的原文,就是宗主于经典的义理。并且文字又是世间的至宝,如果被他践踏,不但他自己获罪不浅,就连你和我也获罪不浅啊。

今代为复曰,谛观来书,种种议论。一言以蔽之,曰以凡夫知见妄测佛智而已。且吾人从生至死,内而身心,外而境界,何一能知其所以然。从自有知识以来,见前人之所为,而自亦为之。遂得身体成立,诸事顺适,身心安乐。从生至死,受用自在。

现在代替你为他回信说:

仔细阅读了你的来信,里面的种种议论,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以凡夫知见来错妄测度佛的智慧。况且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老死,无论内在的身心,还是外在的一切外缘境界,哪一样我们能够知道它的所以然呢。从我们有知见以后,看见前人的所做所为,我们自己也就照样去做。于是得以长大成人,诸事顺利,身心安乐,从生到死,受用自在。

若如来谕,己不知佛之所以然,及净土之所以然。虽佛祖诚言,亦不肯因之生信。推是以求,阁下终日吃饭,终日穿衣。其充饥御寒之所以然,为知也,否也。若道知,则知者为谁,请的的指出。若指不出,犹依前人成规穿衣吃饭,何于了生死第一妙法,必企其先知所以然而生信,断不肯因佛祖之诚言而生信耶。

如果按照你来信所说的,自己要是不明白佛的所以然,以及净土是怎么回事。那么虽然看到佛陀祖师真实的话语,也不肯因此生起信心。照此来推求,你既然每天都要吃饭穿衣。那么你饿了吃饭,冷了穿衣的所以然,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呢?如果说你知道,那么"知道"这个举动的主体是什么,请明明白白的指出来。如果指不出来,却还按照前人的规矩穿衣吃饭,为什么对于了生脱死的第一妙法,却又必定要先知道其所以然,然后才肯生信,而断然不肯因为佛祖的真实之言而生信呢?

又阁下有病,须服药者。为先遍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方始按病立方,而后服药耶。为即请良医诊脉,立即服药耶。若立即服药,则治病与学佛相悖矣。纵令遍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亦与学佛相悖。何以故。

另外,你生病了要吃药。你是先看完了《本草纲目》、《濒湖脉诀》,知道药性和病因之后,才肯开方服药呢,还是立即请好的医生来为自己诊脉开方,立即吃药呢?如果你是立即吃药,那么你治病与学佛就相违背了。纵然你是看完了《本草纲目》、《濒湖脉诀》,知道了药性病原之后才开方服药,也还是与你的学佛准则相违背。为什么呢?

本草脉诀,系前人之成言。汝未能亲见,何可取信。若谓本草脉诀之言,不可不信。则佛祖善知识之言,何以皆不生信,必欲自见方信耶。如汝知见,刻实论之。当先见某药走某经,治某病,方肯开方服药。断不肯依本草脉诀所说,以开方服药。何以故,以未见故。

《本草纲目》、《濒湖脉诀》,这是前人所写的。你没能亲自看见(它们有效果),怎么可以相信呢。如果说前人所写的《本草纲目》、《濒湖脉诀》中的话,不可以不相信。那么佛祖和善知识的话,你为什么全都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