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回 万佛洞庄重肃穆 遮相人口述历史 (第1/3页)

王小c仔细观察着他们所在的山洞,门口矗立着大佛,坐落在高台之上,佛像高十余米,庄重而肃穆。进门长廊两侧,依就自然凹凸的崖壁雕凿了大小石像几十尊,有风伯、雷公、电母、雨师等道教人物,又有观音、善财、龙女等佛教人物,更有以反映古代现实生活为题材经艺术加工而成的,诸如养鸡女、吹笛女、戒酒图、牧牛图等一系列民间故事场景。这些塑像隐匿在茂密的藤蔓之间,若隐若现,显得尤为神秘。

“这是什么地方啊?”

遮相人说道:“这里是万佛洞。”

万佛洞是千佛山的一大胜境,集敦煌、龙门、麦积山、云冈四大石窟的精华于一身,经过精选、浓缩、重构,用仿造的手法,塑造佛祖、菩萨、弟子、天王近 3万尊,再现了中国石窟造像的艺术魅力。

万佛洞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莫高集锦、龙门精华、麦积奇观、云冈荟萃。四大石窟 500米相连,记载了中国佛教发展历史的变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人一齐仔细观察着此洞,遮相人像导游似的破有耐心地向他们讲述这里的构造。

万佛洞的第一部分为莫高集锦,是以甘肃敦煌县东南部的莫高窟为原形,用清新亮丽的手笔将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壁画,细腻逼真的泥彩塑呈现在世人眼前。

甘肃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366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其开凿的时间比龙门石窟早 128年,比云冈石窟早94年,在我国四大石窟中,是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贵的价值,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千”不指具体的数字,而是指很多,因为这里有许多佛教塑像、壁画的洞窟而得名。迎门壁画仿敦煌第112号窟唐代壁画《西方净土变》中的《乐舞》一部,描绘了一位反弹琵琶、姿态优美、形象生动的舞女,作为敦煌艺术的象征。

这个洞窟里的“七尊像”在莫高窟两千多身彩塑中,被公认为是精品中的精品。它建于盛唐时期,受当时人的审美观的影响,整组作品都留有鲜明的盛唐遗风。

本尊左侧站的是大弟子迦叶,释迦涅磐后由他统率弟子、信徒部众。塑像表现出了迦叶的坚强意志和深思远虑,稍稍下低的头,抬起放在胸前的左手,让人感到他在认真倾听佛祖的说法。嘴角周围有用黑色点画的剃过胡子的痕迹,给人以写实感,更增加了一份写实性。

本尊右侧站的是小弟子阿难,体形丰满,表情沉着,两手在腹前相交,身体呈s状,头微下垂,充分表现出了具有献身精神的阿难形象。阿难知一闻十,释迦涅磐后把佛祖的教义和言语收集成经典。

迦叶和阿难两边站立的是文殊、普贤二菩萨,体形呈“s”弯曲,将唐代美女的婀娜多姿展示到极致,充分体现出“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社会背景。两个力士,脚踏恶鬼、威风凛凛,虽然是土做的塑像,但发达的肌肉,暴涨的筋脉,以及健硕的体形,无处不显示着力量,如同钢铁造就的一般。

敦煌还有南大像,但这里只塑造了头部,为万佛洞一大奇景。整尊头像高近4米,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直口方,大耳垂肩,充分体现了佛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妙相,故有“摸鼻摸口,可保平安”之说。

仿敦煌佛祖像卧佛是万佛洞内最长的造像,全长28米,造型博大,创意独特,在卧佛身下,分别有喜、怒、哀、漠四种表情的脸谱写真,“漠”是最高境界。师傅临终,众弟子尊听遗嘱,喜、怒、哀三弟子尚未“免俗”,惟有“漠”,已到了“无所求”、“品自高”的境界。四尊头像托起卧佛的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