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4/4页)
造在鸭川河的西岸。像中国都城的格局一样,皇宫座落于正北方,城市道路就是从这里往外延伸的。
日本战后的工业化进程对京都的影响并不剧烈,这多半是因为京都群山环绕的地理环境。另外,京都本身没有重工业(大部分重工业都集中在大阪),所以不会有大批外来人口涌入京都。对京都来说,最主要的产业就是京都本身——它的文化、历史和景致。
京都市内禁止修建十层以上的建筑,这条法令是为了保护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宝塔的景观。丑陋的京都府酒店却赶在法令颁布之前修建起了高楼,极大地破坏了京都的景致。也许正是这样一个反面教材的存在,促使后来的人们都严格遵守着这条法令。
京都人解释任何事情都喜欢说“由于京都地处群山环绕的盆地”,他们认为正是京都的盆地地形,使京都比东京更具有包容性。(“在某某事情上,我们和东京人可不一样”是京都人的另一条格言,也许这一想法正是产生以上两种观念的基础。)由于地处盆地,京都的夏天分外潮湿,整个城市仿佛都被热雾所笼罩。而同样因为地处盆地,京都的寒冬也格外的湿冷刺骨。
群山环绕的京都没有更多的土地可供城市扩建,但正因为这样才使珍贵的传统文化不断积淀。和东京比起来,京都更像一方精致的丝帕,而东京则如一条褴褛的围巾。
京都古旧的电车已经于1970年代遭到废弃,但是乘坐出租车的话,可以从位于南端的京都车站穿行至位于北端的植物园。电车虽然已被弃置,但残留的轨道却为京都划分出了一道界线。这条矩形的轨道东至东寺,西至西寺,北达北寺,南到九条。一旦踏出轨道包围的地区,我就感觉像是要出去远行一般,其实京都市政区的范围比这块区域大很多。
京都地形(2)
走在像京都这么小巧而布局规整的地方,如果你依然对方向不能确定的话,就看看远处的比睿山吧。位于盆地东北角的比睿山,在京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有这样一个坐标,跟我一样的路盲们就不必害怕了。手持地图漫步京都,比睿山顶远远的亮光总是会让人觉得亲切而安心。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先斗町重逢(1)
渡濑恒彦把我们送到了三叶屋旅店的门口。这座传统日式风格的建筑虽然命名为旅店,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收入来自住宿。出租提供艺伎侍宴的宴会厅,是三叶屋绝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三叶屋是为数不多的政府许可的艺伎服务场所之一,偶尔在此留宿的客人一般都是老板娘熟识的朋友。
尽管留宿的客人会付房费给老板娘,但应允他们留宿实在是人情上的照顾大过生意方面的考虑。旅店的女仆因为要为客人铺床、准备早点而抱怨不已,而且她们还得不情愿地把电视的音量调到很低。女仆们晚上为了宴会厅的生意已经非常辛苦了,不希望白天的休息时间还要被逗留的客人所侵占。
在三叶屋的门前立着一面钉着木板的土墙,上面有一扇推门,但是这扇推门从来没有打开过。如果不是白色招牌上写着“三叶屋”这几个字,这里简直就像一座私人宅院,陌生人一般是不会到这儿来投宿的。
三叶屋的大门有着平整的屋檐,进门之后一个狭长而精致的小花园映入眼帘。花园的尽头是正屋的入口,侧面则是不起眼的木质祠堂。
旅行回来的家人,在经过祠堂前要再三双手合十表示敬意。负责三叶屋日常工作的老女仆,每天早上会给花园浇水,然后给祠堂里粗糙的瓷碗中加满水。每年的春天和秋天会有专业的园艺师来整理树形,但有些植物往往等不到那时候就需要修剪了,三叶屋的老女仆经常一边清洗树叶一边抱怨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