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4页)
92—前1750)一统天下(2)
在伊辛第五王李皮特伊什塔尔在位时,乌尔北面不远的拉尔萨邦崛起,与伊辛争夺王权。拉尔萨的衮古奴开始向伊辛的霸权挑战,从伊辛手中夺取了旧都乌尔,并一度进入尼普尔这一像征王权的城市,也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王,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由于衮古奴的兴起,伊辛王朝失去了对南方地区的控制。乌尔、埃瑞都,拉旮什、基苏腊等城先后落入拉尔萨手中。但尼普尔还在伊辛控制中。前1998年,拉尔萨王阿比萨瑞大败伊辛军队。伊辛的李皮特恩利勒(前1875—前1871)在位时,拉尔萨王苏穆埃勒进入尼普尔并控制圣城共六年。这时,陆续进入各地的阿摩利部落都已经站稳了脚,纷纷效仿伊辛和拉尔萨建立自己的王朝。在北方兴起了巴比伦,其首王苏穆阿布和次王苏穆拉埃勒的多次征战使该邦成为北方阿卡德地区的霸主。南方,拉尔萨王朝在苏穆埃勒的领导下不断向北扩张。伊辛的新王埃腊伊米提(前1870—前1863)在其统治的第二年在国内发布了解负令,从拉尔萨手中夺回了圣城尼普尔,收复了苏穆埃勒夺走的基苏腊,一度攻陷强邦卡扎鲁。随后,伊辛的政治十分动荡,无血缘关系的三个国王每人在位三年或四年便被推翻。辛马吉尔(前1827—前1817)和其子达米可伊里舒(前1816—前1794)虽然维持了王朝的稳定,但他们除了在伊辛和尼普尔进行宗教活动、求神保佑和加固伊辛城墙外,无法挽救伊辛的衰败。强大的拉尔萨王瑞姆辛在其24年、28年和29年接连攻打伊辛。公元前1794年,伊辛城陷,共15王治227年、一度号令天下的大邦伊辛王朝被宿敌兼并。拉尔萨统一了巴比伦尼亚的南部苏美尔地区。
(二) 拉尔萨的兴起与争霸 (前2025—前1763)
拉尔萨王朝的奠始人那坡拉奴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是忠于乌尔的众多阿摩利人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酋长。他作为乌尔的臣子经历了舒勒吉的最后三年,阿马尔辛和舒辛的18年,以及伊比辛的最初两年, 共23年。从伊比辛三年始,他成为拉尔萨半独立的统治者,又在位21年(前2025—前2005)。他和他的两个继承者没有任何称王铭文留下。他的第三个继承者扎巴亚(前1941—前1933)可能臣服于伊辛的伊什美达干,在其建宫室的砖铭中仅自称为“阿摩利的酋长”。其弟衮古奴(前1932—前1906)在拉尔萨首先使用自己颁布的年名,正式称王。在其第三、第四年,为了报复埃兰摧毁旧王都乌尔,他率领拉尔萨的阿摩利健儿远征埃兰及安山,先击破巴西米城,来年又攻入首都安山,结束了埃兰的西马什库王朝。安山很可能是伊辛的同盟。他对夷蛮强国的胜利使拉尔萨威名大震,民众归心。他在其第九年从伊辛的李皮特伊什塔尔手中取得了王城乌尔,自称“乌尔王、苏美尔阿卡德王”,开始统一苏美尔的南部并与伊辛王朝分庭抗礼。乌尔的女大祭司称其为乌尔王,而称她的父亲、伊辛故王伊什美达干为苏美尔阿卡德王。这表明衮古奴的地位仍低于伊辛王朝。在他的第20年,他完成了拉尔萨的城墙。23年,他修建了伊辛女神的庙,表示和伊辛的天子和平共处,并把基苏腊城还给伊辛的乌尔宁乌尔塔。其子阿比萨瑞(前1905—前1895)在其第五年(公元前1901年)开挖了拉尔萨的护城河,并在第八年(公元前1898年)击败了伊辛王乌尔宁乌尔塔的军队,导致乌尔宁乌尔塔死去。阿比萨瑞号称“乌尔王、拉尔萨王”双王衔,但仍保持使用“阿摩利的酋长”这古头衔。随后的苏穆埃勒(前1894—前1866)进一步向北扩张,他绕过伊辛城与北方城邦基什和卡扎鲁两国交战,使拉尔萨的边境向北方阿卡德地区扩展。苏穆埃勒在其第三年,攻占了基什控制的阿库茨,并击败了从卡扎鲁来的援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