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十四 (第4/8页)
心,更加亲切。然不敢与杨子及今之当道弘法者观。彼若见之,将又如通公之骂聪明人耳。
觉得善导大师的慈悲婆心,更加亲切。然而不敢给杨仁山居士以及现今正在世间弘法的人看。他们如果见到了,将又要如同通智大师那样骂聪明人了。
往生论注,阅一遍。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宜细看之。此三种讹字皆标于顶格。待明春解期时当呈上一览。
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阅读了一遍。文字义理显豁直捷。真正能够向上继承慧远祖师,向下开启智者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等祖师。应该仔细去看。这三种书中错讹的字,都标在书的顶格。等到明年春天解期的时候,当会呈给你一看。与谛闲法师书
( 光) 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口虽念佛,心不染道。近蒙法师训励,誓期不负婆心。无奈昏散交攻,依旧昔时行履。因日阅十余纸净典,以发胜进之心。
我自从出家以来,就相信净土法门。但因为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泛泛,虚度岁月。口里虽然念佛,心却不染法道。近来承蒙法师你的教诲勉励,立誓期望不辜负你的慈悲婆心。无奈昏沉散乱交相攻伐,依旧还是过去的老样子。因此每天阅读十多页净土宗的典籍,来发起胜进之心。
至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又查文类,圣贤录,皆录此一段。因悟慈云十念,谓藉气束心,当本乎此。
看到飞锡大师的《宝王三昧》中的随息念佛法门,就试着用这个方法来念佛,于是觉得妄念不像以前那样潮涌澜翻。想来久而久之,应当定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的一天。又查到《乐邦文类》,《净土圣贤录》,都收录了这一段文。因此明白慈云忏主所说的十念法,说到凭藉一口气来收束心念,这个根源应在此处。
而莲宗宝鉴亦载此法。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发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 光) 之障重根钝者,恐毕生不能得一念不乱也。故述其己私,请益高明。当与不当,明以告我。
而《莲宗宝鉴》也记载了这个方法。足以见到古人预先知道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不依这个方法,不能入道,而预先施设这个方法。然而古人大多不以这个方法教导他人,因为那时人的根机还很利,一发乐意念佛的心,自然得到一心不乱。而现在的人,像我这样障重根钝的人,恐怕一生也不能得到一心不乱。所以陈述自己的私见,请教于见解高明的(法师您)。确当与不确当,请明白告诉我。
( 光) 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
我又认为,只这个方法,具足收摄了五停心观。如果能够随息念佛,就收摄了数息观、念佛观。而摄心念佛,贪染心渐渐可以断绝(不净观),瞋恚也不会炽盛(慈悲观),昏散一除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以破除了(因缘观)。又是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的念佛法门。
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
我认为现在悠忽散漫念佛的人,似乎不合适令他们依照这个方法。恐怕他们因为不记数,就成为懈怠。而有肯用心念佛的人,如果不依照这个方法,决定很难成就念佛三昧。
法师乘愿利人,自虽不用,当为后学试之,以教来哲。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 光) 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