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突破传统,迈向共享 (第2/4页)
字,它代表着你对社区的付出与贡献,是你在集体中价值的生动体现。”
她轻轻点了点手中的智能设备,会议室的大屏幕上立刻呈现出共享城居民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的场景:“大家请看,通过参与社区建设,无论是帮忙修缮公共设施,还是投身环保行动,亦或是在工作岗位上提出创新想法与贡献,都能够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用途广泛,能兑换各种生活所需,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应有尽有。接下来,我着重为大家介绍一下信誉积分的基础档,也就是10分这一档。”
“这10分基础信誉积分,是专门针对老幼病残孕等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士设立的基础福利保障。别看只有区区10分,意义却极为重大。持有这10分的人群,各种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都能免费领取,足以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医疗方面,常规的医疗检查、康复理疗也都完全免费。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成长,同样提供相应的免费资源与保障。而那些需要陪伴照料的群体,也能享受到贴心的服务。这10分,承载着共享城对弱势群体满满的关怀与爱护 ,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大家庭里感受到温暖与保障。”
“除了基础档,不同等级的信誉积分有着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从意义层面来讲,信誉积分与货币截然不同。”
“首先,从意义层面来讲,二者截然不同。货币在传统经济体系中充当着一般等价物的角色,主要用于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核心目的是实现经济价值的交换,人们持有货币,大多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信誉积分,则是一个人在参与他人和集体活动过程中,他人或集体对其能力、品德修养以及信任度、可靠度的综合体现。在共享社区,每个人的信誉积分数量都是公开透明的,社员参与互助、努力学习成长、积极投身集体劳动贡献力量、主动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取得科技成果,或者其一切言行只要对他人和集体有益,都会公开其积分增减的百分比数量。这就意味着,信誉积分不仅是个人在社区中贡献程度的量化指标,更是个人品德和社会形象的直观展现。”
“功能方面,两者也是大相径庭。货币具备广泛的交易功能,能够在各类市场场景中自由流通,可以用来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实现不同所有者之间经济资源的转移。而信誉积分的兑换功能,被严格限定在后台规定范围内的可兑换的集体或个人资源类目,它无法替代货币充当交易媒介。例如,他人用信誉积分兑换公共服务平台上的个人手工艺术品时,手工艺术品制作者所获得的信誉积分,是由兑换者对其劳动成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反馈,通过后台进行积分奖励,并非直接的积分交易。积分只有兑换功能,不存在交易功能,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也使得它不会像货币那样,引发过度的商业逐利行为。”
“奖励机制同样有着显着差异。货币的获取途径主要包括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商业利润等方式,其奖励机制往往与个人创造的经济价值直接挂钩,遵循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以经济利益刺激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而信誉积分的奖励机制是分梯度设置的。”
“处于10分基础档时,能够满足社员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比如拥有兑换必要食物、住所等基本生活物资的资格。当达到100分中级档,社员可获得成长保障、晋升保障以及住行用保障,凭借此积分等级,社员可以参与技能培训课程,提升自身能力,还能申请更好的居住条件等。1000分高级档,社员可获得科学生活保障,其技能认可及劳动成果会得到社区的高度认可,此时,社员能够获取更高级的科技产品或服务的兑换机会,在社区活动中也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达到分超级档,意味着社员在学术技能方面获得认可,可以解锁稀缺资源的分配权限,这类社员在学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