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印刷术 (第2/3页)

计终于要开始了。

笔是用的贾芸自制的竹管笔,就是香烟长短的竹筒,前端开叉,磨尖和打磨平滑,然后加上调好的墨水就可以写字了。

标准的硬钢笔造型。

汉唐到宋,华夏就有硬笔了,并非海外专利。

只是没有一直延续和提升。

甚至到明清之后,用硬笔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几乎算是失传。

毕竟硬笔谈不上书法,毛笔字写的好就是加分项。

但是叫贾芸用毛笔写百万字巨着,不如杀了他算了。

既然写书为的赚钱,体裁也很好确定。

仙侠,魔幻,奇幻之类的网文,贾芸也看过一些。

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太超前了。

还是武侠好。

贴近生活,接地气,武侠金大师的几部作品又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除了江湖侠义,还涉及民族大义,朝堂之争。

相当适合。

金老的十四部,用来打响头一炮的最合适的作品,毫无疑问是射雕。

呆憨男主,配聪明灵慧的黄蓉,加蒙古大汗女儿痴心一片,再加上蒙古兴起的战争描写,以及上一代恩怨情仇。

夹杂金国,南宋,大理皇室秘辛。

也不知金老爷子当年咋想的。

既有民族大义,江湖恩怨,也有三角恋情的狗血剧情。

爽点拉爆。

……

“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江畔一排数十株乌柏树,叶子似火烧般红,正是八月天时……”

兴许是和莫名穿越到书中世界有关。

贾芸感觉自己的记忆力比之前强出许多。

下笔之时,记忆中的文字段落几乎一字不差。

这样是省事多了。

连续三天,贾芸以每天两万字的速度背写射雕。

速度羡慕死一群码字大神。

六万字,贾芸是打算分成两集。

三万字一集,在这个时代正好。

要是和后世那样几十万字一集,这书得厚到拿不住了。

毕竟这时代的阅读习惯还是竖行大字,像后世那样横排小字,这时代的读书人可看不习惯。

……

六万字,三天就写完。

这速度贾芸自己都吃了一惊。

但接下来还有的忙。

整个射雕是有两千四百多个常用汉字。

统计过后,前六万字有一千一百多个不同的汉字。

工作量还行。

先制沙模。

把字反过来在沙模上雕刻好就行。

是个细致活,但难不住贾芸。

在一旁的炉子上,则是已经用炭火加热铅锡合金。

等一组沙模字雕刻完,铅锡合金也过了融点,成为金属融液。

接下来,贾芸小心翼翼的将合金溶液倾倒在模具内。

然后等其冷却。

在这个过程中,他继续制作模具。

半个时辰后,沙模里的金属字模彻底冷却。

贾芸把字模倒出来,开始用锉刀削磨。

到傍晚时,已经有几百个消磨好的常用汉字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一起。

甚至还有几个标点符号。

“句读”,也就是断句在这个时代是读书人的基本功。

但也并不是没有标点符号。

一些闲书之类是有标点的,看起来要省力一些。

这种制模法就是欧洲十五世纪的古登堡制模法。

相比来说,汉字要比拉丁字母多的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