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4/4页)

他厌烦,那就是苏轼。这苏轼是他的侍读,也算哲宗的半个老师。哲宗也不得不敬他三分,正因为这三分敬重,给了苏轼窥视哲宗的胆子。

那一日,苏轼与一干大臣早朝,正巧高太后染病未出,哲宗早就让李宪打听过了,于是放心地躺在龙床上之,与刘宫女嬉笑。那高太后毕竟是心细如发的人,又是后宫之主,所以也觉得哲宗到了该大婚的年龄了,便给哲宗张罗了一个姓孟的女子,并册立为皇后。前面说过,这哲宗是个固执的人,骨子里有一种反叛心理。“怎么,你给我张罗?我偏不喜欢。”所以,哲宗很少去亲近孟皇后,倒是对自己物色的刘宫女颇对口味。

苏轼常观哲宗的气色,觉得他决非在宫内自学治国方略,加之几次被李宪挡于外面,耳中听得是嬉笑之声,料知小皇帝在贪图玩乐,于是抱着司马光的心血遗作《资治通鉴》来了。李宪正耷拉着脑袋打盹,突然听到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传来。李宪做为哲宗的贴身内侍,是相当年神宗皇帝在众太监中选拔出来的。当时,北宋与西夏连年交战,西夏的武士常常大闹皇宫,神宗皇帝不得不公开选拔武林高手,李宪凭着一双铁掌被海选了出来。

苏轼是个文人,又不会什么凌波微步的轻功,所以他刚刚接近寝宫,便惊醒了李宪。李宪瞧见是他,松了口气,说,“苏大人,你不去吟诗作画,到圣上的寝宫来干什么?”苏轼乜了李宪一眼,懒得搭理他,便硬往里闯,刚跨出一步,突然觉得身前像竖起了一道铜墙铁壁,劲风飒飒,难以逾越。再看李宪,两手拢在胸前,袖口鼓荡,显然正在运功发气。李宪看了苏轼的神色,便知他瞧自己不起,有心摔他个跟头,但见他头发已经斑白,又怕摔出个好歹来,也不敢造次,所以,掌上劲力形成一股气墙,只是要阻住苏轼,并不想伤害他。苏轼虽然身材高大,但老来多病,体力还不如常人,试了几次已是气喘吁吁,只好说:“李公公,老夫要见皇上,烦请禀报。”

李宪指指旁边的牌子,说:“苏大人,你没看到牌子上写着吗?圣上正在研究治国方略,没空见你。”

苏轼气得胡子直抖,说:“狗奴才,你聋了不成?里面分明是男女欢笑的声音,难道你听不出来?”

“大胆,苏大人,你有几个脑袋?竟敢嘲弄万岁!”李宪喝了一声,见他出言不逊,手掌举在空中,只需轻轻一拍,便可立毙其阶下。但是,李宪并非卤莽之人,何况他文武全才,平日日对苏轼也颇有几分敬仰,于是,按捺下心中的怒火,语气一缓,说:“苏大人,您年岁也不小了,不如趁此机会,找地方乐乐去吧。”

苏轼叹息一声,知道有李宪在,自己是见不到哲宗的,待要转身欲去,又一想,不能,我身为侍读,给皇帝讲学是我的职责,何况,我还要为天下苍生着想。想到这,苏轼便盘膝坐在台上,大声朗读《资治通鉴》。那资治通鉴乃司马光耗费19年光阴编著而成,共294卷,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16个朝代的兴衰,是一部“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著作,司马光编这部书的本意,不但贯通历史,出自史官的责任,还起到“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意义。苏轼朗朗读来,里面的哲宗早就不耐烦了。

那刘宫女十五六岁,娇美可人,姿色远超过孟皇后,哲宗几乎每天都要垂幸她一次。当然,很多时候,一次是不过瘾的。哲宗虽然年纪轻轻,无奈这纵欲之事,大伤身体,为了强补,太医给他配了一些龙虎斗。这龙虎斗是蛤蚧、牡蛎、青虾、韭花、松子、荔枝、党参、肉苁蓉、狗鞭、枸杞子共十种原料配成,实乃宫廷不传之秘。哲宗服后,每每像龙虎一样,精神倍增。这一次,哲宗药性刚刚上来,苏轼就来了,真是欲罢不能,心中这个气啊。只听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