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关于黄权…… (第3/6页)
中不稳。
正是这句话才让先主刘备下定了汉中一战硬抗曹操的决心。
刘备执意东征,当时跟在身边的,就有黄权。
夷陵之战时,黄权受命作为镇北将军,带了一分部人马驻守在长江北岸,皇帝刘备亲自带着主力部队在长江南岸。
江南军、江北军,和江中的水军三者互相策应。
孙吴陆逊火烧联营之时,主力攻打的对象是南岸的刘备所部,和长江水中的蜀汉水师,另外安排了一支军队从山中小道抄到了黄权的身后,阻断了黄权军队回川之路。
眼见得江中水师伤亡殆尽,南岸皇帝刘备的主力军一败涂地,坐镇北岸的黄权退路受阻,战不敢战,最后,不得已绕过夷陵道,北上,降了曹魏。
战后,朝中诸多人都建议追究黄权家族的责任,但先主却说:“黄权降魏,错在朕不在他(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并且,蜀汉朝堂继续按照黄权的镇北将军的官职给予其家属俸禄。
诸葛亮时期,也一直延续了先主的做法。
“先主的做法,对于蜀汉其余的臣子来说,到底是好呢?还是不好呢?”沈腾问。
“这个,还真不好说。”对这个问题,魏延也回答得模棱两可,“先主的做法,自然彰显了咱蜀汉政权主政者的宽厚仁慈,但是不是会误导别人,让大家都以为,只要自己是被迫降敌的,其家属都会受到蜀汉的优待?”
“有点意思哦。”
“就是嘛,若事不可为,便可降敌,那么,谁还会死战不退?谁还愿意为国捐躯?”
魏延对此事就耿耿于怀。
魏延是个纯粹的军人,甚至还有些老派军阀作风,但我就是我,敌就是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更何况,降魏之后的黄权,颇受魏文帝(曹丕)所赏识,拜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同车陪乘。
这些,都是魏延等蜀汉臣子们所知道的事情。
其实沈腾还知道更多关于黄权的事情——
后来的黄权,在政治地位和军中职位上会更上一层楼——后领益州刺史,进驻河南。
景初三年(239年),黄权甚至会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但他没法说他知道的这些“后事”。
一旦说了,就显得很诡异,甚至会被怀疑他是曹魏那边过来的。
而一旦被如此怀疑,将来就会无端地生出许多麻烦来。
沈腾还知道以下这些与黄权有关的事情——
当初,黄权初降魏,魏文帝曹丕问:"你放弃叛逆前来归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吗?"
那意思是“你是来帮我灭掉旧主的吗?”
黄权回答说:"我受过刘主的特殊恩宠,不能降吴,又无法归还蜀汉,于是前来投降。况且败军之将,被免死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还能效仿古人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这二人的对话中透露着很深的玄机。
曹丕的意思是,你黄权是不是像当年的韩信陈平那样,放弃项羽,归顺刘邦,并进而帮助咱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如果黄权说是,则表明黄权是真心不看好刘备的蜀汉前景才来的。如果不是,则说明黄权并非真心降魏,是不得已的。
黄权没有欺骗曹丕,直接把话挑明了。
其一,我和韩信陈平根本比不了,您这样看重我抬举我,我受之有愧;其二,我就是不得已才来降魏的,怕死而已,祈求活命,不存在看好谁不看好谁的问题。
说到底,我就是怕死,才来的。
二人争的,其实就是一个核心问题——曹魏和蜀汉两个帝国,谁才是大汉王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