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陈抟爱才收郑印 少王闯营救怀亮 (第4/7页)

今还有陈抟庙。他是苗光义的师父,赵匡胤的朋友,赵匡胤闯关西,到华山和陈抟下棋,连输三盘,将华山输给陈抟。这段传说,至今在民间还广为流传。

陈抟老祖听说汝南王郑子明屈死,可怜陶三春孤儿寡母,才赶到京城看望,见小郑印憨厚可爱,决心把他培养成人,将来为国家报效。故此,把郑印带到华山,传授文武二技。

和郑印一块学艺的还有一人,是太原侯曹彬之子叫曹金山。曹金山住在华山下曹家集,在家学艺,郑印在山上学徒,陈抟分别授艺。

陈抟老祖为教郑印,贪黑起早,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可惜郑印是个粗心人,好武不好文。只跟陈持学会武功,别的没继承下来。转跟八年,郑印长成大小伙子,力大无穷,是员猛将,比他爹郑子明强之十倍。

陈抟老祖每年出去云游一次,多则五个月,少则半个月。郑印在山上练功,也帮助道童炼丹。

这一天,陈抟出游归山,将郑印叫到面前:“孩子!你的武艺足可防身保国,我不再留你,你该下山回家了。”

郑印说道:“师爷,我不走,我舍不得离开你。”

“孩子,国家出了大事,不回去不行,你非一般人,乃是大宋朝的官员,现在宋天子赵匡胤兵伐南唐,被困寿州数年,里无粮草,外无救兵,你身为国家臣子哪能袖手不管?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良。孩子,你速下山到寿州去,为国效力,咱师徒后会有期。”

郑印听了也着急,问道:“师爷,您叫什么名字?我还不知道。”

陈抟笑了笑:“施恩不求报,要走了,我告诉你,大宋军师苗光义是我的徒弟。所以,我收你当徒孙,你不能管我叫师父,辈太大,不好论,我将来也到前敌帮他们战于洪。”

“师爷!你老心血耗尽,传授武艺,恩重如山,孙徒未能报答。”

“你能为国立功,为民请命,立身扬名,就是报恩。”

说着,陈抟将名姓告诉郑印,又给他画个路途单,怕他走错路,准备路费川资,马匹兵刃。郑印身高力大,给他打造一条丈八蛇矛枪,枪里夹鞭,是陈抟教给郑印的绝技,百发百中。这条鞭是水磨竹节钢鞭。郑印告别恩师、学友,给陈抟老祖磕头,给师叔、师大爷施礼已毕,众道童把他送下高山,洒泪而别。

就这样,郑印没有回家,而是按路途单上的指点直接奔寿州。一路上饥餐渴饮,晓行夜住。这一日来到寿州城外,远看敌人连营扎出好儿十里。郑印一想,白天闯营目标大大,夜间闯为好。郑印买点吃的,吃饱喝足了,在树林内休息,战马啃青饮水。

天交二更时分,郑印准备闯营,按帽子,紧大带,提好鞋子,背上钢鞭,把马肚带紧了三紧,推鞍不去,搬鞍不回,认镫上马,两脚磕镫,小肚子一碰铁过梁,战马如飞,直奔南唐大营。正巧,郑印走的是南营门。南营门外设有重重障碍;战壕、土圩子、鹿角丫叉、铁蒺藜、陷马坑、绊马索、翻板、绷腿绳,一般人过不去。常言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年轻人体格好,胆子大,大脑反应快,没有顾虑,这就占了优势。郑印刚刚下山,士气正旺,那管敌营数十里,双手端枪,稳坐鞍鞒。

今天是十四,月亮高挂天边,照得万物生辉。郑印见前边是一道土圩子,这道土圩子能有八尺多高,圩子下边是一道壕沟。挖沟的土垫成了玗子。壕沟边上,插着树丫、铁蒺藜,战马来到近前,郑印用丈八蛇矛枪往树丫上一戳,阴阳把里外翻腕子。把丫叉挑进壕沟。用枪纂一扫马后鞧,这匹马“咴咴”暴叫,鬃尾乱乍,前蹄蹬,后腿蹦,“噌”地一下子跳过战壕。马往前窜,来到了土圩子之上,一个冲锋,下了土圩子,没想到。前边是陷马坑,有三丈深,底下是铺的石灰,用竹竿浮搭在上边,蒙块芦席,撒上浮土,黑夜间看不出哪是地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