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4页)
到的不尽相同。
事隔几年韦一给我发来新文,韦一说这是本他“沉淀多年终于决定将它写完的代表作”。我花了两天时间将它看完,这是本我看过为数不多的、让我一个三十多岁大男人感动、悲伤、惆怅的小说之一。
在2005年的一期的《书业观察》上,就有被提到过,韦一的《利欲门》主要价值不仅仅是来源于小说内容上的新视野,还有他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对生活、命运的抵抗、思考,也同样令人震惊——为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人生存实态参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照我来看,韦一笔下的人物并不是“特殊个体”,而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出生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因为没有话语权与话语权微弱,所以被认为是极少数。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本书读懂当代中国三十年:利欲门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特殊生存资料与
日记范本——《利欲门》
文/何小东(报社记者)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建国六十年。很高兴看到韦一的《利欲门》,这相当于是来自社会“沉默大多是数”的生存实录报告,作者从侧面反映了这二三十年的社会变革对一些小人物的影响。这和记者调查记录是有所不同的,记者只是间接经历者,大多听从第三方所说,还有一个也是主要的,记者在反映一些“特别的真实”时,往往无法做到“真正的真实”而是“处理后的真实”,主要原因是领导在对一些特殊报告审核时,会对他个人前途、利益、良心、社会主要价值观上做个比较大的考虑与取舍。而作者完全不必理会这些,他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以小说这种文体来反映他们真实的声音,他不用顾及太多,只需反映那种原生态的真实,忠于来自自己内心的呼喊。另外,小说没有那么多的局限性,这都是报告文学所不能比拟的。
如小说介绍所言,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位80后,小说中的洛非和林辉经历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有多少物质生活的童年时代、看《古惑仔》并拉帮结派、模仿类似生活的中学时代,谈过一场青涩却刻骨铭心的恋爱。当他的同学大多进入大学时,以“洛非”为代表的一群人却在这个时候与他的同学们形成断裂与分离,他们流入社会,为了生计,而他的另一批同学跨进大学。同时在这个时候,我们国家也开始跨入信息新时代,那些进入大学校园里的80后,有的彰显个性,有的刻苦学习,有的庸庸碌碌得过且过。最终他们之中的有一些人将会成为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有的将在不同的岗位做着不同的工作。再次发生断裂与离支。毫无疑问,国家一个大的时代格局变化都将会影响着一大批的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丰裕,国家精神也开始逐步贯彻与渗入。在《利欲门》的文中就可以作出清晰的对比——“我记得所读中学那些拉帮结派,忙着‘斗争’与‘自保’,有些同学的抽屉里还藏着刀,还有些革命造反的感觉。同学们都很佩服那些能敲诈的,能敲诈表示‘混得开’,‘混得开’是很体面一件事,所以很多同学敲诈并不是为了钱,而更像是表演一种行为艺术。如果出了什么事,他们通常是找兄弟用拳头说话,自信拳头可以打破所有的不公平,不合理。”可在几年后,作者再路过他当初就读的那个学校时看到的是“一片和谐”与不少挂在学校门口、代表“校园荣誉”的牌子。
从《利欲门》里不少的细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进步,物质消费水平的进步,精神文明的进步,法制的进步。
《利欲门》作者是我见过经历最为复杂的80后,可以这么说,这是一部用经历与阅历写成的的书,小说人物形象真实,情节丰富,细节感人,涉及面广,带有特别的时代烙印,从1997年的香港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