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页)
,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导致东汉末年地方割据。拥有领兵治民之权的州牧,轻而易举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地方豪强割据势力,而未被改为州牧的州刺史和郡守,也趁机扩大权力和武装力量。至此,东汉中央政权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中国进入了分裂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道家到道教的演化:道家提倡无为,清净,而且有大量的信徒,到了东汉末年已经发展为组织。主要是太平道和天师道。太平道的创始人张角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信徒多达十万,正好东汉末年民不聊生;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在灾荒最严重的冀州太平道最为流行(当人民不能指望政府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其他的依靠)。张角见自己势力很大了,于是发动起义,因起义者头带黄巾,历史上称为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东汉政权就此土崩瓦解。太平道也失败了。天师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张道陵死后,传其子张衡,衡死后,传子张鲁。东汉末年,鲁据汉中,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西晋后,天师道逐渐分化,一部分传播于官僚中,另一部分仍秘密活动于农民中,唐宋以后的道教正一派,上承三张世系,以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为中心,是为江南各符箓道派之正宗。天师道以老子为教主,基本经典是《道德经》和张陵编写的《老子想尔注》,是一种多神教,以长生成仙为其最高目标。其道术主要是通过章表,符咒招神驱鬼(例如用三官手书来治病),以及行气、导引、房中术等。在道教中,老子已经是神了,尊称“太上老君”,骑着青牛悠哉游哉。还多了许多符咒,长生不老仙丹,阴阳五行等内容,与最初的道家思想有了很大的区别。在治世的时候,道教是躲在道观里的宗教,乱世的时候是乱民的精神支柱,所以,历来中国逢乱世,就会有人打着道教的旗号聚众。当人们对时局表示悲观时,道教在自然哲学方面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很容易俘获大量苦闷的民众,这一点是儒教无法替代的。
与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相抗衡的另一个宗教是外来的佛教,东汉时期传入,最初被误认为是道教的一支,现存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就是东汉明帝时期由官府修建的,是佛教最早活动的证据。我在印度的哲学与科学一文中介绍了佛教,但在中国流传的主要是大乘佛教,佛从圣人变为了神,除了释加牟尼以外还有了很多佛和菩萨,并且有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天堂。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活跃,现存的许多石窟就是那个时候开凿的。唐宋时期也非常发达直到今天。
佛教与道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从自然哲学出发(尽管是神学)。并由此引发对社会哲学的认识。所以有很多冲突的地方,历史上辩论不断,统治者也从实际出发,或抑制或发展或不偏斜,但一般是拉一个压另外一个。但从2000年的历史来看,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今天依然如此,人们办丧事的时候或请道士或请和尚,是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偏见。至于教义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经介绍过了,不再重复。
魏晋南北朝过了就是隋唐,隋始创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唐朝沿用完备。三省六部制分散丞相与中央机构权力,其中将秦以来丞相权力分予三省长官,互相牵制,中书省与门下省同秉军国政要,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省颁发执行。门下省如果对中书省所草拟的诏敕有异议,可以封还重拟。凡中央各部、寺、监及地方各部门所呈上的奏章,重要的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