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4页)

。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1591)年,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全长米,桥面似长廊,两侧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隔间建有7处凉亭,有深蓝色的琉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悬柱、悬瓜、柱脚、石鼓等,侗族木结构建筑的典型特征在桥上都有体现,国内尚不多见。站在风雨桥上,放眼望去,河东岸沿河而建的侗族吊脚楼群,绵延数里,且保存完好,与风雨桥相映生辉。河西岸依稀可见的一片古建筑群,为18世纪末期来芷江的福建商贾修建的天后宫,据称是内地现存最大的妈祖庙,不知确否。天后宫斗拱庑殿顶,有12金鲤伏首翘尾于椽巅脊头。宫前门坊面布满青石浮雕95幅,“孤桐劲竹”、“琴棋书画”、“狮子滚绣球”、“八仙过海”等浮雕,不仅工艺精湛,且一幅一典或多幅一典;其中的 “武汉三镇”、“洛阳桥”等,展现的是清末市井闾里的场景,很有一点儿《清明上河图》的味道。庙内陈设不多,仅有的一些也显破败。据介绍,这里曾被学校占用过,著名作家沈从文小时候在这里念过书。来芷江,看芷江机场是我们的夙愿。可在芷江待了3天,从与当地人的言谈中,隐约感觉到,似乎芷江机场没什么看头,他们并不特别主张带我们去。5蒋介石给萧毅肃授勋章证书西递村头 2005年8月30日摄侗族独有的风雨桥天后宫方

我们执意要去。从县城驱车往机场,一路颠簸过去。不到半小时,前面出现一片开阔地,仿佛一个巨大的足球场,空空如也。陪同的人说,这就是芷江机场。眼前的这一片肃杀荒凉,完全不像是我们想象中的芷江机场。原来,抗战结束后,芷江机场就逐渐废弃了,能带走的设施设备当时都运走了,机关、部队、工厂等也随之陆续迁离。瞻顾遗迹,机场零星的几座老式建筑和当初修机场时使用过的几个大石磙,倒还能让人联想起它昔日的喧闹与繁忙。站在机场里,我努力想象着它当时可能有的景象:频繁起落的飞机、刺耳的螺旋桨声、空袭的警报声……离开芷江的时候,大家都还沉浸在对芷江往昔的回味之中。天下着细雨,湘西早春的雨,伴着万物的苏醒,却仍然带着丝丝寒意。雨滴打在脸上,把我从芷江的过去猛地拉回到现实中来。时间流逝得太快,但锁定在芷江这片侗乡大地上的那段历史,终究还是挥之不去。

徽商:“作退一步想”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皖南黟县古村落西递和宏村,这副楹联,常让人津津乐道。明清之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循“富贵归故乡”的传统,徽商们把巨额财富的一部分投资家乡,大兴土木,作为光宗耀祖的标志和外出经商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当然更是他们惨淡经营成功与否的标准。于是,一幢幢精美豪华的住宅在家乡拔地而起。这些鳞次栉比的古民居,或造型别致,或用料考究,或装饰高雅,各具特色,奇巧夺目,在形象显示主人雄厚财力和显赫身份的同时,也彰显着卑贱地位。商人发了财,捐了官,仍不免有些自卑。徽商崛起后,读书入仕仍然是他们最高的人生理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方 徽商们尽管腰缠万贯,本身的观念和严酷的现实,迫使“作退一步想”门额 2005年8月30日摄西递村现存最早的一块村名碑;被一村民个人收藏 2005年8月30日摄其难逃此窠臼。所以,于读科学与艺术,当然还有文化。走进古民居,深厚而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人赞旷古斋的正门 2005年8月30日摄书,于教育,他们不免要谆叹。谆教诲后人,不遗余力。上面提到的那副楹联,悬挂于商人胡时虎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厅这种观念在楹联中也堂“瑞玉堂”,文字直白,作为处世哲学,道尽经商与做人的道理。不仅如充分体现出来。“齑粥余风此,这副楹联中,上联辛苦的“辛”字下面多加了一横,下联吃亏的“亏”宜承先志,诗书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