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3/4页)
件宝贝。三个月后,内务府管事的刘太监亲自捧了,送到当时的太子府。明月夜埋怨他办事不力,刘太监委曲地讲,只是普通的器具很好办,可是要求在冬夜里能保温,这可是天大的难题。为了这件器物,全官窑的匠人和管事二个月没睡好觉。最后终于有人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用一件瓷壶做壳,里面再套一件用绵花层层包裹,其薄如纸的钧州白瓷。可是如何将两件瓷器合丝合榫地拼接起来,大家没了主意。还好他请教了宫里的木匠,将新烧的外层瓷器不制壶嘴,只留了一条上宽下窄的口沿,这样里层的瓷壶可以顺利装入,然后再用和田纯白的软玉打磨成榫口大小上下卡住,这才大功告成。置办此物,不计人工,材料花费白银近千两。朱由检今天再看到这件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茶壶,不无幽默地想,这可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保温瓶,只是代价太昂贵了,人的创造力真是无穷。前些日子安排田庄试研钢材,这时才发现书本上所学与实际差距得太远,而他在大学所学钢铁制造技术,什么奥氏体,马氏体,珠光体,一股脑儿都归还给老师,早忘得一干二净,唯一还有点印象的是电视新闻里经常痛批的土法炼制地条钢。当年做银行信贷员的时候也曾经去过这样的工厂,满地的废铁、四处流淌的污水,随意堆放的焦炭和生产出来一拗就弯的劣质钢材,配上工厂主那张胖乎乎媚笑着的脸,让他不假思索地否决了贷款请求。
可是在这个时代,使用灌钢和炒钢法生产出来的百炼成材的钢产量是如此稀少,怎么样生产出上好钢材就成了他整日思索的难题。当年炎黄一族用青铜取代了石器,奠定了我华夏万年基业。铁器取代青铜,秦皇汉武开疆拓土,征服四夷,匈奴族远遁。如果能将铁转化为钢,必然能带来这个世界的巨变。焦炭好解决,将山西运来的煤炭层层堆好,放上一把火就可以烧结出来,虽然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却是个简捷易做的好办法。至于宝钢那种生产方法,还是等后人来发明吧。生铁也很充足,昨日去工部调阅了有关资料,仅河北最大的官营遵化铁冶厂就役使工匠2560人,一年的生熟体产量竟然有七十多万斤。至于全国的产量估计在6千万斤左右,按现在计量单位算为2万9千多吨。这还不包括民营铁厂的数字,不由得暗暗啧舌。在他的记忆中,这个时代西方年铁产量最多的俄罗斯也只有2400吨。可见明代15至16世纪时的钢铁产量已远远超过17世纪西欧最先进国家的钢铁生产水平了。
田庄附近的一家年生铁产量有五六万斤的私营冶铁作坊已经用合理价钱收购下来,允诺薪水比以前多上三成,年终还有红包,坊里的工匠欢呼雀跃,大都肯留下来帮忙,当地官员都打过招呼,这是信王新购进的产业,他们再贪心也要掂量一下份量,不敢把手伸到这里来。作坊每年出售生铁的收入比往年要多出有数千两白银,足够维持工厂工匠工资。自己再投资十万两,权当科研经费。边上再买些荒地,办起一家练焦厂也不是难事,作坊以往生产精钢的做法是将铁矿砂炼成生铁,再由生铁炼成熟铁,然后由生铁、熟铁合炼成“灌钢”,这套工艺也保留下来。边上再起一座高炉,试验新式炼钢法,按朱由检的想法,这是两条腿走路。可惜的是他搜肠刮肚想了大半天,也就画出平炉的雏形,写出所需的配料和大约需要的温度。可怎么将温度的概念和各种材料配比交待给那些从各地收罗来的能工巧匠,他就犯了难,不由得感叹人材难寻。最后交给作坊管事的是一张天书一样的草稿,所有的一切都要一头雾水的工匠们自己慢慢去摸索。如果真的能顺利炼出精钢,下一步的计划是向父皇讨个工部的差事做做,集天下才智,也许能让灾难深重的大明朝有所变化吧。
朱由检抿了一口温水,顺手拉住明月夜。明月夜身子一软,躺倒在他身边。朱由检往里面挪了挪,顺手提起被角,给明月夜盖好,柔声对她说,“这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